仡佬仡佬,開荒辟草。歷史上,仡佬族是最先開辟貴州這方勤勞土地的民族。
“三幺臺”正式形成于明末清初,盛行于民國時期,是仡佬族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種食俗禮儀。據介紹,以前每逢嫁娶、壽慶、建房、節日宴請等,都要動用“三幺臺”。“幺臺”是方言土語,結束的意思,“三幺臺”顧名思義,一輪宴席要經酒、茶、飯三道程序才算結束。

三幺臺中的第一臺茶席,又有“粗茶洗禮”之稱,意在為賓客接風洗塵,以喝茶為主,并伴以果品糕點等佐食飲用。
配茶席的果點皆為素食:芝麻餅、蘇麻餅、麻糖桿、苞谷粑、米糖、米粑、米花糖、粽子、餅子、糖食、高粱米團、苞谷團、苞谷炮、蕎粑、紅薯片、紅薯條、洋芋酥片、蒸紅薯、蒸洋芋等等,均為仡佬族人自制,以雜糧為主,可強身健體,色香味具佳。

茶多為土茶,土茶中以大樹茶為上品,也有部分地區的仡佬族喜喝油茶。
仡佬族油茶的由來傳說
傳說在上千年前,仡佬族人是貴州一帶最古老的土著民族。仡佬先民在開荒辟草求生存的時期,由于食物匱乏而常年挨餓,饑餓難忍下,采下茶尖吃,發現先苦、后甜、再香,且能暫時充饑。隨著時代的推移,仡佬族人逐步將這種野生茶變為家茶,將生食茶變為熟食茶,將泡茶變為油茶,并稱“仡佬油茶”。這也就成為了仡佬族油茶的來源。
油茶有提神醒腦、健身的功效。因其綠茶經過高溫油煎、搓揉、煮沸,能充分分解或化合綠茶與油的成分,使有益健康的維生素得以充分消化利用,常喝油茶的人,只要適當調配濃度,喝后頓感清爽怡神,渾身有力,故又稱油茶為“干勁湯”或“醒腦湯”。

煮好的油茶與茶點一起食用,在暖胃的同時,也避免在第二席的飲酒之時是空腹的狀態。這是一種獨到的習俗、安排。
“碗碗油茶香噴噴,男男女女都能飲,不吃油茶沒精神,吃了油茶有干勁”就是仡佬族對油茶鐘愛的真實寫照。